两江秀坊,巴城画卷 ——重庆涪陵榨菜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规划设计

2021-08-23 16:00:24 系统管理员

邵继中1* 万文韬1  张晓思1  罗丹1  张秋瑶2

(1.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 4300702.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 211899)

 

摘要:在中国已将构建文化产业体系作为国家战略,并将产业文化的挖掘与新发展作为重要任务的时代背景和重庆实施“一圈两翼”的开发战略地域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榨菜文化,本项目以涪陵区政府提出以修复邱家下院为契机,在对基址用地调研及进行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以“两江秀坊,巴城画卷”为主题,定位于涪陵文化、商业的新地标,完成了涪陵榨菜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并对其建筑及空间进行详细分析,以期构建感悟地方历史文化,提升旅游休闲品质,体验时尚生活的特色文化街区,实现满足文化推广及旅游开发的需要,进一步促进涪陵地方产业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重庆涪陵榨菜文化;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邵继中(1979—),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后),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地下空间规划。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5187833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105-11042010016);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19GLB006);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资助(2019SJZDA020);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资助(2018ZD303);华中农业大学名师工作室项目。


引言

涪陵区是重庆市辖区之一,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是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城市、渝东南部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东部中心城市(1)。同时,涪陵也是榨菜的发源地和集中产地,被誉为中国的榨菜之乡,目前,涪陵榨菜已发展成涪陵农业农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1],其历经百年沧桑, 积淀了丰富的榨菜人文历史文化,即是以涪陵榨菜为载体所反映出来的商业文化[2]。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榨菜文化,本项目以涪陵区政府提出修复邱家下院为契机,建榨菜博物馆,并结合白鹤梁大景区的建设,打造榨菜历史文化街区,满足文化推广及旅游开发的需要,以期吸引更多的人认识涪陵、了解涪陵,进而促进涪陵地方产业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

 1629428867559904.jpg

图1 涪陵区位图

1. 项目建设背景与概况

1.1 时代背景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且之后在众多会议中多次提及“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多次表明要把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纳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框架,进一步凸显了文化产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地位[3]。不难看出,中国已将构建文化产业体系作为国家战略,并将产业文化的挖掘与新发展作为重要任务。

1.2 地域背景

2006年11月,重庆提出了“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图2),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两翼”)[4]。“一圈两翼”将被作为未来重庆的战略构想,到2020年,一小时经济圈内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7个中等城市、若干小城市的城市体系。以此为核心,带动渝东北、渝东南两翼生态区的发展,形成中国西部的强力增长极[5]而涪陵作为发展战略的城镇之一,是重庆市重要经济增长极、重要工业基地、“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被称为“山城中的山城”、“榨菜之乡”;地位举足轻重。

图2.PNG

图2 “一圈两翼”意向图

1.3 用地概况

项目位于涪陵东南部的江南组团腹心地带,三面临街——滨江大道、洗墨街、黎明路。与乌江、长江相望,临近白鹤梁景点,是涪陵城市核心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涪陵老城西侧发展的重要节点位置。整体规划用地约 180 多亩区域内高差 30多米。周边大部分是商住楼盘,仅有少量不成规模的个体商业,西南侧为自然绿化山体。区域内大部分建筑杂乱无章,无保留价值;现保留有体现涪陵榨菜文化的邱家大院和体现山城特色的梯步。3

1.4 场地优劣势分析

基于用地概况及实地信息,对该场地首先进行优劣势分析。以期为后期涪陵榨菜历史文化街区的方案规划设计提供前期准备基础。

1.4.1场地优势分析

综合来看,该场地具有景观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独特山地地形、传统建筑符号与元素丰富及服务人气广泛五方面的优势。

在景观资源方面,该场地与两江自然景观、白鹤梁人文景观咫尺之遥,三者有条件打造成为一体化的旅游、文化、休闲场所。场地西南侧绿化山体有助于街区内历史人文景观与绿化生态景观的相辅相成。(图4)

在历史文化方面,巴文化、白鹤梁文化、易理文化、榨菜文化、以及两江水文化(图5)等构成了涪陵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为打造特色文化街区提供了丰厚土壤[6]。尤其发端于18世纪的榨菜文化,其发展轨迹、生产制作工艺、成功的秘诀、企业文化等均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与挖掘弘扬价值。

就山地地形特点而言,场地30米高差的地形结合传统梯步空间有助于创造山地城市特有的街巷肌理。两块坡地相向面对,互为对景,遥相呼应。(图6)

1629429124256530.png

图3 目场地现状图

1629429298639916.png

图4 场地现状实景图一

1629429336999440.png

图5 场地现状实景图二

1629429440800763.png

图6 地块现状地形分析图

图7(合).png

图7 传统建筑符号与元素实景图

除此之外,传统建筑符号与元素丰富。邱家大院、军门府、白鹅陵阁楼、陈家大宅等建筑自身特色鲜明,因地制宜,简洁大气;而且很多地方传统建筑具有现代建筑的一些特质。为本项目的设计提供了大量原型和借鉴。通过提炼、重构与再创造,完全有可能创造出富有传统建筑神韵的地方新建筑(7)。最后其服务人群广泛,场地周边有大量旅游景区(白鹤梁和两江景区等),及住宅区、学校、行政机关等,且此地块处于江南板块西向发展的节点位置。而目前周边没有成规模的商业服务设施,这为整个街区的商业文化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受众群,易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1.4.2 场地劣势分析

除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外,该场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一定无法避免的劣势。第一,内向性区域:场地位于凹地内,周边高,在地理位置上较为偏内与滨江景点难以形成直接对话;第二,地块周边建筑杂乱,整体性差:周边多为高层商住楼,与文化街区的建筑在体量、风格、色彩上差距很大(8)第三,进入性差:用地及周边高差变化大,邱家大院深藏内部,区域的进入性差(9);第四,缺少商业传统:原场地区域内仅有少量不成规模的个体商业,缺少商业传统——这需要有一个深入的市场调研,分析并充分挖掘潜在的消费潜力,进而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最后,保留建筑少:有价值、相对完好的历史建筑少(10)。

 图8.PNG

图8 场地劣势现状图一

图9.PNG

图9 场地劣势现状图二

图10.PNG

图10 场地劣势现状图三

2. 涪陵榨菜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设计思路

2.1 基本概念及开发设计策略

本项目遵循一个内涵和两个特质,即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三位一体” (图11)和成功街区的两个特质——“自身特色鲜明,形成亮点”及“与周边旅游景点、城市空间系统的良好衔接”。开发设计策略上,项目依托文化传统,强化品牌特色,进而提升环境品质,打造百年精品。

图11.PNG

图11 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意向图

2.2 项目主题与定位

项目以“两江秀坊,巴城画卷”为主题,是依托两江风光带,以开放的思路、兼容并蓄的手法,打造以涪陵榨菜文化为核心、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交融的涪陵新地标。并将项目总体定位于“涪陵文化、商业的新地标”,即突出榨菜文化主轴,构建文化弘扬与旅游消费并重、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交融的特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此外,在文化、旅游及商业三方面也有独特定位。文化上,涪陵的历史与时尚文化交融之地;旅游上,乌江画廊起点——白鹤梁大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上,主题化特色化目的性消费场所。(12


 图12.PNG

图12 项目主题意向图

2.3 设计理念

本项目设计理念包含有整体性、功能复合与经济平衡、保护与开发并重、因地制宜、文脉传承、尺度适宜及创新性的理念。

第一,整体性理念是指建筑风格与街区文化内涵及功能上相契合,且自身形象完整,以突出整个街区肌理、格局及建筑风格、色彩的完整性与协调感,体现山城特色。并通过空间的贯通与延续、功能的呼应,使整个街区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白鹤梁大景区及整体城市环境中。(13

图13.PNG

图13 整体性理念示意图

第二,功能复合与经济平衡理念是指文化功能地块与商业开发地块的适宜比例。但应以文化功能为主,适当考虑商业服务、旅游酒店、住宅开发等功能。且保持项目自身的平衡;通过旅游,居住,商业等综合开发,实现项目自身经济效益的互补。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设置独具特色的餐饮、酒吧、咖啡馆、时尚小店、特色主题酒店等。以丰富多样的功能设置和体验,营造街区活力。同时维持城市范围内平衡,即宏观的立足于整个涪陵区来考虑城市层面的重构与复兴。放大社会效应,提升城市形象,将该区域打造为涪陵新的商业文化中心。

第三,保护与开发并重理念可从两方面解释。其一,保护层面——以邱家大院为中心进行榨菜博物馆的建设及榨菜文化的挖掘与展示,并以军门府、戏台、涪陵老字号商铺等的复建进行传统商业文化的构筑,而对其他保存相对完好建筑、地形及生态元素进行保护。开发层面——首先结合榨菜文化进行主题商业、会所的开发;其次结合景区资源进行旅游商业、品牌商业的开发;再者结合周边区域进行配套服务设施的开发;最后结合街区特色进行酒店、会议、会所等的开发,同时进行一定的住宅开发。

第四,因地制宜理念即为顺应地势,谨慎动土,保护生态——现场设计结合现状地形进行街区整体肌理的构筑;结合山体绿化和地方传统建筑元素分别进行整体生态绿化系统的建立和风格的塑造,以创造富有特色的山地历史文化街区空间。

第五,文脉传承理念是指需对涪陵巴文化、易理文化、水文化、石刻文化、榨菜文化进行解读、转换与再现,并通过建筑、空间、景观、小品等的设计创造出有浓厚历史底蕴的街区。

第六,尺度适宜理念是指对历史街区自身尺度的塑造——通过对传统城市肌理、街巷空间、庭院空间、建筑尺度的类型研究,创造出丰富适宜的空间场所,强化地方空间场所记忆。并对街区建筑与周边高层住宅尺度冲突进行处理——过渡、缓冲,遮挡、消隐。

最后,创新性理念即为对历史元素进行提炼与重构,以现代手法、现代材料打造多样的、独特的、充满活力的开放街区[7]。不建议整个街区采取单一复古的简单模式,宜根据功能分区采取相互协调、又风格略有不同的处理手法。即分三个层次——博物馆、复建建筑采用传统模式;传统文化体验区采用新传统风格;东侧商业开发地块高层建筑等采用风格协调的现代建筑。

3.涪陵榨菜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方案

3.1 规划设计方案一

该方案主要规划了旅游综合商业区、历史遗存体味区、综合商业开发区、旅游综合服务区、榨菜文化展示区、绿化公园景观区、景观住宅开发区及特色酒店会议区八大功能区。其中,共有八个主要开放空间、七个次要开放空间、六条空间发展轴、多个小节点空间和网状街道空间,并与江边视线、流线连通一体化。同时,交通系统方面:横纵交错的网络式立体道路系统,其间道路与街区融为一体,并利用地形高差设置停车区域。方案规划街区多个出入口,滨江路上有主次路口各一个,且滨江景区入口均布,以期全方位吸引人流;项目方案中共两条主街巷,两条次街巷,多条纵街,小尺度上实现网络化,这样处理令空间形式更丰 店面市口均好性提高,步行游览系统更加合理。而绿化景观层面,主要景观片区、景观建筑节点水景景观节点及生态绿化缓冲带与白鹤梁大景区相衔接、呼应,地块西南侧绿化山体为制高点,俯瞰全局。(图14、图15

1629430324785150.jpg

图14 涪陵榨菜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方案—设计成果图 

1629430439353721.jpg

图15 方案一 三维模拟研究图

3.2 规划设计方案二

方案二在中间道路与街区融为一体步行化进行了考虑,同时,加强了两边地块联系,及功能互补,并强调山地地形特征,突出于白鹤梁景区的视觉通廊,滨江景区停车外围化,以实现全方位吸引人流。在体现山地特色方案,尽可能地利用坡地及高差争取建筑空间,且建筑造型与山地空间环境自然平衡。整体而言,山地成为建筑空间的界面,建筑成为岩体的支撑。(图16、图17

1629430530394486.jpg

图16 涪陵榨菜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方案二设计成果图

1629430644877117.jpg

图17 方案二三维模拟研究

4. 建筑与空间分析

4.1 空间类型分析

涪陵榨菜文化历史街区的历史感、文化感应该是较为深层的体验与感知,是由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两部分系统组成的。物质空间应该由传统街道、广场空间、建筑群及保留建筑点等组成要素的外构空间及表征形象。精神空间是物质环境使游客通过感知空间形成的空间印象,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联想,从而达到传统的延续,反映了涪陵历史文化和城市的特色。

4.1.1 街区肌理

在传统街区空间中,街巷空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街巷是传统街区的骨架,决定着街区形态的大致结构。涪陵榨菜文化街区的街巷空间将构成了其主要街区肌理。同时,街巷肌理不仅具有组织交通的基本功能,而且成为院落空间的一种延伸,具有一定公共空间的性质和其独特的空间特征。

传统街区肌理的空间限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线性肌理两端的空间限定;其二,道路两侧的界面组成。街巷空间两端的界定起到完成街道线性空间收束的作用。界定和划分街道空间两端的元素主要是牌楼。商业形态街巷空间两侧界面主要由临街的商业建筑的间或院落组成[8]

商业形态的街区肌理由街巷空间及两侧主要建筑夹峙而成,通过街巷联系两侧的市肆店铺,形成特殊的商业氛围,提供售卖和顾客停留、逛选的空间。所以,街区肌理中交通功能被弱化,肌理的特点应该具有明显滞留行人的倾向。(18

图18.PNG

图18 街区肌理图

4.1.2 街巷空间

a.街巷走向和布局

区别与现代城市道路的直线型,传统街区的街道多是曲折多变的,街道的方向性并不很明显,但是,正是由于街道空间忽宽忽窄的变化,给人感观和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加强了街道的可识别性。

由于项目范围内地形30m的高差影响,榨菜文化历史街区的街巷布局应该是变通灵活的,并有创造性的发展。街巷走向应该结合山地形势,不仅在平面上展开,而且在空间上拓升。使整个文化街区建筑环境随山势自然伸展,巧用地形、智取空间、结合地势、适应地貌、利用地形,匠心独运、无所不巧19。形成丰富的视觉体验,体现了街巷走向的多层次和多因素。 同时,整个街区街巷本身也由游览主街巷、支路、小巷的环状多级网络结构组成,形成了强烈的方向感,并提高未来景区经济性。

b.街巷连续性

榨菜文化历史街区的街巷应该在多样变化中体现出统一的连续性。在主题相同的街坊中建筑的形式、材料、色彩和体量都保持大致的相同。整个街道的建筑形象完整统一且主题明确,同时,保留或拓展区域内梯步,这是涪陵山地地形特征的外化。从而使街巷的连续性显得更加明显。同时,街巷的地面铺装,建议用条石和卵石铺砌相结合。在街区主游览主流线上使用比较严整的青条石(20),两旁支路,小巷则用卵石镶砌21。从而使得街巷空间连续性更强。

1629430839973964.png 

图19 山地建筑格局示意图

图20.PNG

图20 条石铺装图

图21.jpg

图21 卵石镶嵌铺装图

c.街巷空间层次

本项目的街巷空间的宽度与其两侧建筑界面的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不断变化的,空间层次上将强调有的地方空间开敞,有的却相对的封闭。在考虑了游客的活动需求基础上,采用街心-檐廊-店宅的街巷空间层次,形成公共通道-半公共商业活动空间-店铺私有空间的空间组织形式。这样的空间层次不仅起到了室外街道空间到室内店铺空间的过渡和联系作用,而且街心、檐廊及两侧店宅的天井形成了功能 、空间 、环境 、景观等多重价值集于一体。

d.街巷空间尺度

传统商业街区的街巷空间尺度包括三个方面,即街巷的宽度、街巷的长度和高宽比[9]。根据美学原理,当街巷的空间尺度,主要是高宽比在1121之间,街巷的空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10],行人在道路的一侧,其视野可以覆盖对面建筑物的全部,并会产生适当的围合感,而没有压迫感(图22)。由于历史街区内建筑将大多采用坡屋顶,即使屋脊较高,也不会形成压迫感。所以,榨菜文化历史街区的街巷及两侧建筑尺度因分为三级考虑,游览主街巷,小巷和重要节点(表1)。

图片关键词

图22.PNG

 图22 街巷空间人性化尺度

4.1.3 街道与院落结合

传统风貌商业街街区街巷的空间感极具个性。从街巷中某一固定的空间看,这种个性集中表现为窄巷高墙所给人的特殊感受。从一段连续的街巷空间看,首先,它不能像现代城市道路空间那样是被简单抽象为连接此端与彼端之间的线形要素,而应该是街巷连接许多院落空间。我们可以把这种非线形的感受表述为“项链”形。这是一个比喻,因为我们通常不会认为穿有许多珠子的项链是一根简单的线。所以单一的“透视形象”在榨菜历史文化街区中应该被“连续的场效应”所取代,而这种“场效应”就是“项链”上的“珠子”,这种场的方式即为街道与院落的结合方式。

4.1.4 院落空间

院落空间是构成传统商业街区的基本单元,犹如街区的细胞。建筑的群体组合即院落空间是涪陵主要的民居建筑特色,榨菜文化历史街区的营造应该非常注重庭院空间布局的技术与艺术,把院落作为整个历史街区建筑的精髓及展览和游览的空间核心。空间院落的组合变化表现为多层次、多院落和多变化,一个院落接着一个院落,从而形成不断发展下去的空间组合形式。

传统商业街区的院落空间构成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实体的建筑部分、虚体的庭院部分以及二者之间的过渡空间。院落类型是以图底关系的分析方法归纳出院落的形状及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即空间的虚实变化。最基本的院落可归纳整理为三种类型: 其一,建筑L形围合,内院开敞;其二,建筑四面围合,过道连通;其三、建筑两面夹合,过道穿越。

旧时涪陵富庶人家建垣墙大门,内置四合天井,自成一统,院落是涪陵殷实人家的居住样式。涪陵地区的院落空间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典型代表。所以,榨菜文化历史街区中院落空间基本上是从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演化而来的,并根据地形形成灵活多变空间形态组成。院落的组合主要有四种主要的方式,即独立式、串联式、“H”形、背向式(图23)。

图23.PNG

图23 院落组合的四种方式示意图

涪陵院落空间的类型:按照院的多寡,院落空间可以分为一迸院、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和五进院几种。由于院落的纵深发展受山地的限制,在纵深发展达到极限时,还可以横向进行院落的复合,组成附有简单跨院、双向复合院和多院复合等多种形式。同时,限定院落空间的要素有两种,一种是以建筑限定, 另一种是以围墙限定。在涪陵地区大多数院落,这两种限定方式都是综合运用。另外,院落空间的尺度包括两个方面,即院落的高度和纵深两个方向的尺度。

榨菜文化历史街区从院落平面型制来看,主要有两种模式,模式主要分布在以商业功能为主的街巷两侧,因为在临街面占用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商业空间的扩延必须向开间方向发展。 而型空间形式则分布在除主要商业街区之外的榨菜博物馆或民俗展览馆等公共游览参观活动区域。

4.1.5 建筑单体空间

涪陵地区建筑很多属于山地建筑。所具有的形态特征为:其一,减少接地:山地建筑要尽量保持地表的原有地形和植被,有效地保护地貌,可以避免工程产生较大土石方量。其二,不定基面:建筑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和山位,并随着地表层层升高呈现阶梯形布局设计,并在建筑内部形成不同标高底面。其三,山屋共融:建筑能适应各功能空间划分需要,形成与山体形态协调的建筑风格。

而山地建筑形体表现形式可分为融人型、共构型、超越型及阶梯式房屋四种类型。其中,根据地形坡度不同,阶梯式房屋又可细分为以下四种:跌落单元式、阶梯走廊式、台阶式及变层式。(图24)(表2)

图24.PNG

图24 建筑与地形关系示意图

图片关键词

4.2 建筑设计意向

对历史传统的再现并不是简单的还原历史或者传统,任何风格、形式的传统建筑的再现都是对传统与历史的一种探讨,而非简单的还原。这种探讨的价值在于我们能通过它更好更完整的认识传统,认识包括传统如何和现代需求有机结合的所有建筑。现代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任何的流派和思想都应该有其存在发展的空间,“传统”不过是其中的一种。

4.2.1 建筑形态

类型学分析:理论上说类型学是注重不变,追寻建筑的内在本质,建筑的不变因素,进而将联系起来考虑,探索不变之间的关系[11]

涪陵的悠久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建筑类型,本次榨菜文化历史街区的关键在于对这些类型进行集合、排列、组合和重建()。我们认为涪陵榨菜文化的特定类型是一种意识方式与一种空间形态的结合。通过一种传统和历史的特定视界,从历史的恒定面上看待涪陵历史上出现的各类型建筑,即看待传统,并在传统中寻找行为与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12]

例如街巷的布局,院落空间的组合,建筑山体的结合等都是历史上适应涪陵生活方式并具有地域特色的形式。对这些对象进行概括、抽象,并将历史上的某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类型进行整理,抽取出一定的原形并结合本项目街区重构肌理,新建建筑要素进行组合、拼贴、变形,或根据类型的基本思想进行设计,创造出既有历史意义,又能适应现代商业特定的街区布局和建筑形态。

据此类型学固定的要素简化还原后的传统街区和地域建筑的结构图式,设计出来的方案就会与历史、文化、环境和文脉有了联系,根据现实的需要则可加以变化。

a. 涪陵传统建筑的类型特征

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结合在统一考虑。地势、环境、落位、朝向这些都是涪陵传统民居的特点。依山之势,傍水之边,街区的分合布局,建筑的前后错落(图25),选择有利的风土、水文、地理、气候条件,这都是涪陵地区传统建筑的最本质的类型特征。

b. 涪陵街巷类型特征

涪陵城市的历史发展已经按自身规律组织了其传统内部街巷及公共活动空间,比如传统街区中阶的运用,且这一形态已深入涪陵人心,成为山地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榨菜历史街区的再创造就应该在街巷的重构中,运用街巷适宜的尺度,变换的形态,区域内保留的梯步,从而达到唤醒人们心中的涪陵记忆的作用(图26)。

1629431298470041.png

图25 建筑的前后错落

图26.PNG

图26 街巷夜景图

图27.PNG

图27 建筑形式与地形融合

图28.PNG

图28 地方材料的建构表达

c.院落的类型特征

类型学既然考虑到层次问题,在作为设计方法时,它也要在设计中指导的各种形态、要素部件进行分层的活动。对丰富多采的现实形态进行简化、抽象和还原而得出某种最终产物。但这种最终产物不是那种人们可以进行复制的[13]。相反,它是某一原则的内在结构。可以根据这种最终产物或内在结构进行多样的变化、演绎,产生出多样而统一的表现。

例如,旧时涪陵富庶人家建垣墙大门,内置四合天井,自成一统,院落是涪陵殷实人家的居住样式。传统涪陵合院的概念是某种确定了的概念,也就是某种最终产物。这种概念是人们从无数种合院的变化中总结出来的,根据这个概念,本项目可以设计出千变万化形态各异的院形式。所以,从类型学角度上说,不能对邱家大院进行简单地复古和照搬,而是将传统与现代很好地嫁接——通过对院的提取和再创造[14],让中国榨菜博物馆以院落的形式围绕邱家大院展开。最终,这里的院落不仅暗指邱家大院,也指代收藏涪陵文化精华。

据此这些类型学固定的要素简化还原后的传统街区和地域建筑的结构图式,设计出来的方案就会与历史、文化、环境和文脉有了联系,根据现实的需要则可加以变化。

4.2.2 建筑细部

传统风貌商业街区的传统氛围很大部分是通过街区内的一些细部处理而获得的,包括建筑细部、木构架细部、街道细部。这些细部可以通过符号学的分析与新建建筑加以融合,使得榨菜文化历史街区在新建同时具有浓烈的传统气息。我们知道在知觉形式方面的审美性质主要指空间的形式美。传统风貌商业街区的形式美来自于空间图形、色彩、质感、对比、整体等方面的因素。

符号学分析:榨菜文化的根源是枳巴文化的思想精髓,其开放、兼容的文化特点决定了建筑的持续发展特点。涪陵建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都有较强的历史烙印,从符号学的意义上看,涪陵风格应该被认为是从历史的脉络中提取包括建筑的外观、材料、用途等各自实用功能中的符号,形成系统类似的意指系统[15]。涪陵地区诸多建筑元素的集合和建筑规则所组成代码系统,建筑元素相互组合,符号通过建筑代码形成意义,一些具有特点的标志性符号,构成其特有的建筑形式,并营造特有的榨菜文化及枳巴文化的氛围和历史语境,向游客传达涪陵城市自身丰富的意义。

a. 建筑形式

建筑将以渝东民居院落和吊脚楼为母题,建筑布局顺应山地形式,与城市山水景色相容,建筑形式应该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强调不断变化细节,变化材质。建筑风格化较强,具有较强的历史厚重感。(27 

b. 材料类型

涪陵属于渝东地区,早期吊脚楼建筑使用木材搭建,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吊脚楼局部也采用石材和混凝土材料,但建筑特点鲜明;民国及抗战时期的建筑吸纳欧洲建筑元素的同时也采纳了欧洲的建筑材料,多以石材、青砖为主要材料,砖木建筑较多。 建议本项目建筑材料利用本地的材料,采用砖、木材、竹子及青石。28

c. 建筑色彩

建筑乃至整个文化历史街区的色彩均以灰色调为主,不刺眼不跳跃,具有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清秀素雅气质。

符号学及类型学的耦合运用,将有助于概念上界定涪陵建筑风格的独特性,有助于创涪陵历史文化特色,塑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历史街区[16]

5. 结语

整体而言,本项目以“两江秀坊,巴城画卷”为主题,定位于涪陵文化、商业的新地标,完成了涪陵榨菜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并对其建筑及空间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构建感悟地方历史文化,提升旅游休闲品质,体验时尚生活的特色文化街区,是顺应国家战略和地方开发战略的合理举动,在理论及实践方面具有一定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安书.涪陵榨菜特色产业建设与思考[J].中国调味品,201136(02):14-16.

[2] 胡相云.试论涪陵榨菜软实力的提升[J].中国调味品,201136(03):17-19.

[3] 顾江,陈鑫,郭新茹,张苏缘.“十四五时期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逻辑框架与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2137(03):9-18+2.

[4] 韩小兰,刘国纯,张茜.“一圈两翼背景下重庆市小康体育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02):141-144.

[5] 余颖,钱紫华.新形势下重庆区域差异化发展的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201438(09):81-84.

[6] 徐瑛.重庆市涪陵地方文化传承与利用的对策与思考[J].重庆行政,2019,20(05):7-8.

[7] 张意.“可读性城市及其街道空间的辩证法——宽窄巷子大慈寺-太古里街道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18(06):178-185.

[8] 张凤阳,王子强.基于视觉图式的历史街区景观空间组织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4(06):14-21.

[9] 姚云辉,徐敏.城市传统街巷的保护与更新——以镇江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04):85-89.

[10] 侯全华,王晓芳,段亚琼.关中小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有机生长规划途径研究[J].华中建筑,2014,32(05):105-109.

[11] 沈克宁.重温类型学[J].建筑师,2006(06):5-19.

[12] 穆迪.基于类型学理论的历史街区更新与设计研究——以济南商埠区为例[J].城市住宅,2021,28(04):209-210.

[13] 任晋锋,吕斌.基于类型学方法的北京四合院的保护和再生[J].城市规划,2010,34(10):88-92.

[14] 张靖,董雅.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城市研究,2014(06):46-50.

[15] 高盛,曹麻茹.传统风貌商业街区空间特点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10):37-38.

[16] 扈万泰,宋思曼.城市规划视角下的重庆建筑探析[J].建筑学报,2011(12):7-11.


来源:《湖北风景园林杂志》